• 毕业寄语

    经历了2020年春季那个不见面的学期之后,又迎来了2022年春季又一次不见面的毕业设计,近一学期的宿舍封闭生活相信会给大家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酸甜亦有苦辣。建筑系的长学制、学习任务重以及近年来社会对建筑行业发展的讨论一定使得很多同学陷入迷惘,反复出现的疫情也一定加深了这些困惑。你们在这几年亲身感受了很多的变化,也预示着2022届建筑系的同学们终将是不平凡的一届。 在即将毕业之时,送上点滴真诚祝福。首先,希望你们追求简单而丰富的生活。祝愿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更希望你们还能够保留青葱少年的初心,不畏艰险、不负青春,更多的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其次,希望你们能够踏实而浪漫地工作。希望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想事业,而成就这份事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情怀。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常回来看看,待你们重回建筑系之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刘勇

  • 毕业寄语

    从2022年3月2日开始,广大师生在校经历了漫长的闭环管理的过程。从春寒料峭,到骄阳似火,恍惚间,一整个春天已经离我们而去;转眼间,你们就要告别母校和老师,奔赴自己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你们一定觉得在校学习的时光太短暂,大学有一大半时间在疫情的反复中度过,甚至还没来得及认识所有的专业老师,没来得及走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没来得及掌握所有的学科知识点,没来得及充分体验珍贵的大学生活。你们也许会觉得有些时光变得漫长,在家或者在宿舍隔离的时间更长,对着屏幕上网课的时间更长,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时间更长,甚至电脑渲染的时间也更长。在这些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有些东西流逝了,有些东西留下了。 作为描述运动的一个概念,“时间”是人为规定的,曼纽尔·卡斯特尔认为“时间”具有恒常性、瞬时性和过程性等特征。过去我们往往把时间当作一个常量,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能最大化,时间带给我们说不尽的满足和遗憾。2022年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在不同的过程阶段,时间的浓度并不一样,不同个体对时间的感受也不一样;在特定的瞬间,事物的运行可能触碰峰值或者走到临界点。疫情让时间慢下来,让世界静下来,把时空折叠,让我们放下欲望和智识,在数不清的核检和团购之外,体悟“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在困顿和寥落之中读书养气,追寻生命之锚。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022年的这个春天,对于你们来说,也包括我们,未尝不是一次特别的际遇:我们对着屏幕评图,到元宇宙里策展,在线上答辩,然后或许去云中举行毕业礼。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我们“以艺战疫”的步伐;无论是真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都有我们“向美而行”的身影。大学时光已流逝,但是超越时间对生命的量度,在逆境中思考和前行的勇气留存。 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春天,愿那时的我们“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程雪松

    2022,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蝶变而生。 此次呈现聚焦三个版块命题:聚变、剧变、裂变。“变”乃技术升级、跨界交叉、视觉迭代等综合背景导向下的创作回应,不变不新;“求变”乃师生共持的专业底线与持守追求,对自我、前人与未知的超越,不破不立;“蝶变”呈现出此次疫情形势下对创作与专业精神的坚守,破茧成蝶,越过山丘。 “聚变”聚焦社会学视角下的问题关注意识,以敏锐视觉触角界入时代进程下的社会现实,真实而又真切,以视觉疗愈与干预路径呈现关切视角,直面而不回避。 “剧变”诚面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创新传承,勇传其魂,拓其形脉,敬畏守节。上下五千年,只争一朝夕,文化站位内化专业守望,留下今时文化新酿的历史痕迹。 “裂变”回应了当下视觉传达的功能价值拷问,以视觉整体思考回应解决问道,不迂回不守成,提供切实有效的跨界思考与路径应答。 “新海派” 的发展动力来自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复兴,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发性驱动,诚如破茧之前的积蓄与凝练,只为破出之刻的蝶变聚力。祝福每一位学子的未来破茧成蝶,向阳而生。 2022,视觉蝶变,海派新生。

    ——赵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来身处和平环境中的同学们提前体察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一场几乎影响了全人类的事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打乱了原本的节奏与规划。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下,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各行各业都在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模式,数字经济将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这场大趋势中,云计算、AI社会、智慧城市、万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新场景与新服务,都需要通过数字创新来构建崭新的世界,帮助人类全面迈进数字时代。我们相信经过四年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学习,各位毕业生将会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变革、更多的可能。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转瞬即逝,在此,数码艺术系全体师生也为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同学送上满满的祝福。对各位毕业生而言,大学校园生活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今后你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希望大家在未来能够热爱生活、保持健康、爱护家人以及持续学习,在更重要的领域里,留下青春韶华的精彩与灿烂。

    ——李谦升

  • 毕业寄语

    2022年确实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纪念。 春夏之交,新冠疫情突降上海。很多在平时看似非常容易解决的事情。在疫情管控期间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线上交流必定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雕塑系有18位本科生毕业,由于防疫管控要求,同学们在创作作品、撰写论文和查找资料方面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他们或居家,或于学校寝室进行创作,期间遇到了种种不便。但是,同学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认真学习,努力创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 本届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是在正在改造的美院新校址进行,那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遗存厂房,是原宝钢集团型钢厂车间改造的校园建筑,建筑单体长度有一千米,可谓校园建筑之最,主题为“云上一公里”的毕业展就在这个巨大建筑体内进行线上展览,这就是“云上一公里”的由来。不同于线下展厅,虚拟展厅中人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展厅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它打破了我们通常观赏艺术作品的经验,也颠覆了我们对艺术展览、展览空间、艺术作品、观赏习惯等等已有经验的认知。 今年毕业生作品通过三维数据扫描、数码技术合成和3D数字模式进行创作,在三维空间中创作数字雕塑实体并于虚拟展厅中展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拓展了创作思维和审美视野。 艺术家是具有想象力的群体,虽然疫情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展示才华的契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畏惧物质条件的匮乏,这正是激发他们创作想象力和显示他们才华的机遇。因为他们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对美、对艺术有追求的,是有精神信仰的一族。 今年的毕业生经历了考验,我相信这些体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是难忘而又珍贵的,这些经历可以使他们更自信、更乐观、更坚强,可以让他们应对任何困难。 祝愿这一届同学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越走越好! 同学们!请记得常回美院,回雕塑系看一看。

    ——翟庆喜

    画画,必须懂得二法:一个是古人之理法,一个是自然之理法。 二者的领会过程是交替的,也就是说对它们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没有哪一种个性绝对不适合画画,画画关键在于摸准自己的秉性品格,就像手表的齿轮要咬合一样,若再加上勤于思考,常拧发条,渐渐磨合,定有所成。但完全把自己弄明白谈何容易!如果一味发蛮力,强而为之,注定一辈子别扭尴尬。 四年的时间你们有三年在疫情中度过,确实失去了很多乐趣,但我相信疫情给予你们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人生的理解。你们毕业了,也离开了时时叮咛教诲又舍不得你们的老师。你们走向新的人生旅途,从学生向社会人这个人生最大的角色转换之后,在你们面前展开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正式开始了摸索自己个性的“磨合期”。 黄公望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我想作画如此,做人也如此。不管大家今后是否从事艺术工作,皆要“去邪、甜、俗、赖”,希望同学们能够仔细体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唐勇力

    油画系这届毕业生的学习方式和毕业展览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你们进校和离校的学习期间都和新冠病毒疫情捆绑一起。出不去,做不成一个挂上墙的正规展览。这才有了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云上一公里”线上展。无论你们有多么不适应,这都是全人类面对疫情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你们正常学习和绘画受到干扰,但是你们是学艺术的学生,艺术最难得的生命极限体验和艺术最终目的都让你们直接赶上了。曾经有艺术青年问诗人里尓克,怎么样才能做一个诗人。里尓克回答:只有你面临今天不把这首诗写出来明天自己会死掉的时刻,你才合适写诗。现在的时刻有点像里尔克告诫的那样:封闭在家,生活各方面都困难,画板画布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你们还能绘画吗?你的内心深处还存有热爱生活想表现它的欲望吗? 无论如何,同学们,你们离校前在仅有可能性和努力中做出的展览回答了艺术夲质性的考问。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正能量。希望在今后一生的日子里,保持着艺术和绘画带给你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乐趣。

    ——焦小健

    三天前,我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发的一个动态影像:望着窗边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水杉树,在摇曳中循环播放,一瞬间竟感觉自己灵魂出窍,渴望自由快乐的日子。这当然是作品,呈现出间歇性恍惚视像。她提醒你:让你尝试模拟“眨眼”的感觉。我们此时此刻与之感同身受。 贴近事物,观即谛视。对事物的看法,心观眼观,参观生活。四年,三年,七年……所有的世事须臾之间。扁平生物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原子核,七年就会被完全换一遍,但我还是我,只有这个我是实在的,原子核怎么被更换,是并不重要的,这种新唯物主义本体论,只有原子组装。艺术是青年艺术家的太空舱,画画和写作,也都从手与鼠标出发。没有作者,只有这样的舱。艺术家用这个舱来更远离那个日常生活世界,像泥瓦匠那样去给自己涂抹出一个公共空间。 不需用所谓的经验去复制身边的另一个你,艺术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只要回想起一起美好的事,校园拐角一树花香,你只需参看它就灿烂。往事似水流年,一场报应名曰"果然",所以任何行为都会带来果报,现在的一切是过去的果,而现在的行为会带来将来的果,如果能坦然面对一切,就能摆脱因果的影响和束缚。当你的线条缠绕着绘画的梦想,它会生成起一张面容。当你揭开印制的作品的那一刻,你又见到心画的镜像。 这里展示的是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2022届18位本科生和7位硕士生的作品,这是他/她们最新的艺术成果。这些以制作为增植复制的拟象美学在技术化世界获得生长,是对艺术话语挪用的一种逾越平行叙述。学业历程即将终结,而艺术人生刚刚开始。我们的同学将在与自身的关联、互动及文化中建构未来的构架的新视野。 "云上一公里",在虚拟空间当中,你就在那儿。

    ——蔡枫

  • 毕业寄语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知不觉间,2022届同学已面临毕业。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对于同学们来说,美好的大学时光算是告一段落。有笑也有泪,度过2020年和2022年新冠疫情的你们,都经历了校内、校外封控的严峻考验。在封存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之后,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你们了。 临别之际,我希望大家能够铭记,作为以理论研究工作为主的美术史论系毕业生,读书不能功利化,求学不能有目的。因为学问天然就是目的本身,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则。 当然,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赓续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海派美术文脉,也将是你们所肩负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以后身处何等环境,希望你们始终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回到常识,用理性判断我们的生活,以理性去观察、思考和解释这个世界,并坦然地勇敢面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衷心祝福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能迈着坚实的步伐,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时也为这并不完美的世界留下一份温暖。

    ——张长虹

  • 毕业寄语

    经历了2020年春季那个不见面的学期之后,又迎来了2022年春季又一次不见面的毕业设计,近一学期的宿舍封闭生活相信会给大家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酸甜亦有苦辣。建筑系的长学制、学习任务重以及近年来社会对建筑行业发展的讨论一定使得很多同学陷入迷惘,反复出现的疫情也一定加深了这些困惑。你们在这几年亲身感受了很多的变化,也预示着2022届建筑系的同学们终将是不平凡的一届。 在即将毕业之时,送上点滴真诚祝福。首先,希望你们追求简单而丰富的生活。祝愿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更希望你们还能够保留青葱少年的初心,不畏艰险、不负青春,更多的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其次,希望你们能够踏实而浪漫地工作。希望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想事业,而成就这份事业,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情怀。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常回来看看,待你们重回建筑系之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刘勇

  • 毕业寄语

    从2022年3月2日开始,广大师生在校经历了漫长的闭环管理的过程。从春寒料峭,到骄阳似火,恍惚间,一整个春天已经离我们而去;转眼间,你们就要告别母校和老师,奔赴自己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你们一定觉得在校学习的时光太短暂,大学有一大半时间在疫情的反复中度过,甚至还没来得及认识所有的专业老师,没来得及走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没来得及掌握所有的学科知识点,没来得及充分体验珍贵的大学生活。你们也许会觉得有些时光变得漫长,在家或者在宿舍隔离的时间更长,对着屏幕上网课的时间更长,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时间更长,甚至电脑渲染的时间也更长。在这些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有些东西流逝了,有些东西留下了。 作为描述运动的一个概念,“时间”是人为规定的,曼纽尔·卡斯特尔认为“时间”具有恒常性、瞬时性和过程性等特征。过去我们往往把时间当作一个常量,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能最大化,时间带给我们说不尽的满足和遗憾。2022年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在不同的过程阶段,时间的浓度并不一样,不同个体对时间的感受也不一样;在特定的瞬间,事物的运行可能触碰峰值或者走到临界点。疫情让时间慢下来,让世界静下来,把时空折叠,让我们放下欲望和智识,在数不清的核检和团购之外,体悟“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在困顿和寥落之中读书养气,追寻生命之锚。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2022年的这个春天,对于你们来说,也包括我们,未尝不是一次特别的际遇:我们对着屏幕评图,到元宇宙里策展,在线上答辩,然后或许去云中举行毕业礼。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我们“以艺战疫”的步伐;无论是真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都有我们“向美而行”的身影。大学时光已流逝,但是超越时间对生命的量度,在逆境中思考和前行的勇气留存。 让我们相约下一个春天,愿那时的我们“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程雪松

    2022,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蝶变而生。 此次呈现聚焦三个版块命题:聚变、剧变、裂变。“变”乃技术升级、跨界交叉、视觉迭代等综合背景导向下的创作回应,不变不新;“求变”乃师生共持的专业底线与持守追求,对自我、前人与未知的超越,不破不立;“蝶变”呈现出此次疫情形势下对创作与专业精神的坚守,破茧成蝶,越过山丘。 “聚变”聚焦社会学视角下的问题关注意识,以敏锐视觉触角界入时代进程下的社会现实,真实而又真切,以视觉疗愈与干预路径呈现关切视角,直面而不回避。 “剧变”诚面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创新传承,勇传其魂,拓其形脉,敬畏守节。上下五千年,只争一朝夕,文化站位内化专业守望,留下今时文化新酿的历史痕迹。 “裂变”回应了当下视觉传达的功能价值拷问,以视觉整体思考回应解决问道,不迂回不守成,提供切实有效的跨界思考与路径应答。 “新海派” 的发展动力来自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复兴,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自发性驱动,诚如破茧之前的积蓄与凝练,只为破出之刻的蝶变聚力。祝福每一位学子的未来破茧成蝶,向阳而生。 2022,视觉蝶变,海派新生。

    ——赵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来身处和平环境中的同学们提前体察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是一场几乎影响了全人类的事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打乱了原本的节奏与规划。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下,也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各行各业都在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下的发展模式,数字经济将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在这场大趋势中,云计算、AI社会、智慧城市、万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新场景与新服务,都需要通过数字创新来构建崭新的世界,帮助人类全面迈进数字时代。我们相信经过四年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学习,各位毕业生将会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变革、更多的可能。 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转瞬即逝,在此,数码艺术系全体师生也为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新征程的毕业生同学送上满满的祝福。对各位毕业生而言,大学校园生活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今后你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希望大家在未来能够热爱生活、保持健康、爱护家人以及持续学习,在更重要的领域里,留下青春韶华的精彩与灿烂。

    ——李谦升

  • 毕业寄语

    2022年确实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纪念。 春夏之交,新冠疫情突降上海。很多在平时看似非常容易解决的事情。在疫情管控期间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线上交流必定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今年雕塑系有18位本科生毕业,由于防疫管控要求,同学们在创作作品、撰写论文和查找资料方面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他们或居家,或于学校寝室进行创作,期间遇到了种种不便。但是,同学们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认真学习,努力创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 本届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是在正在改造的美院新校址进行,那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遗存厂房,是原宝钢集团型钢厂车间改造的校园建筑,建筑单体长度有一千米,可谓校园建筑之最,主题为“云上一公里”的毕业展就在这个巨大建筑体内进行线上展览,这就是“云上一公里”的由来。不同于线下展厅,虚拟展厅中人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展厅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它打破了我们通常观赏艺术作品的经验,也颠覆了我们对艺术展览、展览空间、艺术作品、观赏习惯等等已有经验的认知。 今年毕业生作品通过三维数据扫描、数码技术合成和3D数字模式进行创作,在三维空间中创作数字雕塑实体并于虚拟展厅中展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拓展了创作思维和审美视野。 艺术家是具有想象力的群体,虽然疫情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展示才华的契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畏惧物质条件的匮乏,这正是激发他们创作想象力和显示他们才华的机遇。因为他们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对美、对艺术有追求的,是有精神信仰的一族。 今年的毕业生经历了考验,我相信这些体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是难忘而又珍贵的,这些经历可以使他们更自信、更乐观、更坚强,可以让他们应对任何困难。 祝愿这一届同学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越走越好! 同学们!请记得常回美院,回雕塑系看一看。

    ——翟庆喜

    画画,必须懂得二法:一个是古人之理法,一个是自然之理法。 二者的领会过程是交替的,也就是说对它们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没有哪一种个性绝对不适合画画,画画关键在于摸准自己的秉性品格,就像手表的齿轮要咬合一样,若再加上勤于思考,常拧发条,渐渐磨合,定有所成。但完全把自己弄明白谈何容易!如果一味发蛮力,强而为之,注定一辈子别扭尴尬。 四年的时间你们有三年在疫情中度过,确实失去了很多乐趣,但我相信疫情给予你们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人生的理解。你们毕业了,也离开了时时叮咛教诲又舍不得你们的老师。你们走向新的人生旅途,从学生向社会人这个人生最大的角色转换之后,在你们面前展开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人生舞台,正式开始了摸索自己个性的“磨合期”。 黄公望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我想作画如此,做人也如此。不管大家今后是否从事艺术工作,皆要“去邪、甜、俗、赖”,希望同学们能够仔细体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唐勇力

    油画系这届毕业生的学习方式和毕业展览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你们进校和离校的学习期间都和新冠病毒疫情捆绑一起。出不去,做不成一个挂上墙的正规展览。这才有了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云上一公里”线上展。无论你们有多么不适应,这都是全人类面对疫情的一次危机和挑战,你们正常学习和绘画受到干扰,但是你们是学艺术的学生,艺术最难得的生命极限体验和艺术最终目的都让你们直接赶上了。曾经有艺术青年问诗人里尓克,怎么样才能做一个诗人。里尓克回答:只有你面临今天不把这首诗写出来明天自己会死掉的时刻,你才合适写诗。现在的时刻有点像里尔克告诫的那样:封闭在家,生活各方面都困难,画板画布都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你们还能绘画吗?你的内心深处还存有热爱生活想表现它的欲望吗? 无论如何,同学们,你们离校前在仅有可能性和努力中做出的展览回答了艺术夲质性的考问。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正能量。希望在今后一生的日子里,保持着艺术和绘画带给你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乐趣。

    ——焦小健

    三天前,我在朋友圈看到同学发的一个动态影像:望着窗边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水杉树,在摇曳中循环播放,一瞬间竟感觉自己灵魂出窍,渴望自由快乐的日子。这当然是作品,呈现出间歇性恍惚视像。她提醒你:让你尝试模拟“眨眼”的感觉。我们此时此刻与之感同身受。 贴近事物,观即谛视。对事物的看法,心观眼观,参观生活。四年,三年,七年……所有的世事须臾之间。扁平生物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原子核,七年就会被完全换一遍,但我还是我,只有这个我是实在的,原子核怎么被更换,是并不重要的,这种新唯物主义本体论,只有原子组装。艺术是青年艺术家的太空舱,画画和写作,也都从手与鼠标出发。没有作者,只有这样的舱。艺术家用这个舱来更远离那个日常生活世界,像泥瓦匠那样去给自己涂抹出一个公共空间。 不需用所谓的经验去复制身边的另一个你,艺术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只要回想起一起美好的事,校园拐角一树花香,你只需参看它就灿烂。往事似水流年,一场报应名曰"果然",所以任何行为都会带来果报,现在的一切是过去的果,而现在的行为会带来将来的果,如果能坦然面对一切,就能摆脱因果的影响和束缚。当你的线条缠绕着绘画的梦想,它会生成起一张面容。当你揭开印制的作品的那一刻,你又见到心画的镜像。 这里展示的是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2022届18位本科生和7位硕士生的作品,这是他/她们最新的艺术成果。这些以制作为增植复制的拟象美学在技术化世界获得生长,是对艺术话语挪用的一种逾越平行叙述。学业历程即将终结,而艺术人生刚刚开始。我们的同学将在与自身的关联、互动及文化中建构未来的构架的新视野。 "云上一公里",在虚拟空间当中,你就在那儿。

    ——蔡枫

  • 毕业寄语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知不觉间,2022届同学已面临毕业。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对于同学们来说,美好的大学时光算是告一段落。有笑也有泪,度过2020年和2022年新冠疫情的你们,都经历了校内、校外封控的严峻考验。在封存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之后,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你们了。 临别之际,我希望大家能够铭记,作为以理论研究工作为主的美术史论系毕业生,读书不能功利化,求学不能有目的。因为学问天然就是目的本身,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则。 当然,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赓续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海派美术文脉,也将是你们所肩负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以后身处何等环境,希望你们始终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回到常识,用理性判断我们的生活,以理性去观察、思考和解释这个世界,并坦然地勇敢面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衷心祝福同学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能迈着坚实的步伐,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时也为这并不完美的世界留下一份温暖。

    ——张长虹

前      言

去年的6月30日,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正式启动。根据“保留历史塑造未来”的设计思路,新的美院主校区将在宝武型钢厂的工业遗存上建设一座长约一公里、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新型美术学院,它没有围墙,与城市无缝衔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我们准备把今年的毕业作品展放到这个即将建设的空间去策划和展览,由此有了“云上一公里”的策展主题。整个毕业作品展将以一公里为主轴,贯穿于新的美院空间,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美术馆。在此,“云上一公里”不仅仅是建筑空间概念上的一公里,也是学生学习、创作的一公里,是新海派美术教育创作新基地的一公里!

在筹备线上展的日子里,学院组成了策展团队和工作团队,针对线上展和主校区建筑空间的特点,指导老师和同学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根据这个工业遗存的数字孪生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生动的方式在作品中来呈现对自我、对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与未来的美院进行对话。经过了2个月的紧张策划与布展,教师与学生、训练与创意相互碰撞,产生出最绚烂的花火,“云上一公里”的线上展在今年的6月30日这一特别的日子穿云而来!展览同时也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云上一公里”在展出同学们创作成果的同时,也反映了美院近几年在新文科、新艺科发展的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教学改革发展与成效。一流美院将在钢铁遗存上,迸发出新的火花与力量!深美中国的都市坐标,在新海派精神的蝶变中重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始终秉承美院“深实博约、正德思行”的校训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用所学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我们相聚“云上一公里”,共绘新上美、新图景!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总 策 划

  • 曾成钢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Magdalene Weiss

    著名建筑师
    gmp 合伙人
    上海美术学院宝武校区设计项目负责人

策 展 团 队

  • 蒋铁骊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金江波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市创意工作者协会主席
  • 王海松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董事长
  • 马琳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
  • 李旸

    gmp建筑师
    设计负责人

依托未来上海美术学院在宝武主校区的数字孪生设计空间,本次毕业作品展以“云上一公里”为主题,打造毕业作品艺术元宇宙的线上作品展。展览展出了320余名本科生和200余名研究生的520余件作品。作品涉及造型学部、设计学部、空间学部、理论学部等专业领域,多角度的呈现了上美学子们的艺术探索成果。展览首次把“优秀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优秀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与“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和“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主校区空间同步展出。在这里,通过线上入口,移动光标,同学们的创作成果与创作过程在数字的演绎下呈现出另一种视角。在这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作品以独有的方式与建筑空间相对话,以全新的互动方式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云上一公里”是疫情期间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建设数字化美术馆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拥抱元宇宙的开端。在疫情期间,能在短时间内策划如此规模的线上展是非常不容易的。感谢策展团队、工作团队、各位指导老师的支持,也感谢各位同学们的精彩创意和作品。这里凝聚了每一位上美师生精心耕耘的独特风景和思考。让我们相聚云上,用指尖触发每一件作品的真实温度。在未来,我们将对“云上一公里”继续深耕,呈现更多精彩作品与展览,共创上海美术学院全新的华美篇章。

马琳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馆长

2022上海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

2022 SAFA Graduation Season

https://safa.shu.edu.cn/art-museum/1kilometeronair2022.html

总 策 划:曾成钢 Magdalene Weiss

策展团队:蒋铁骊 金江波 王海松 马琳 李旸

视觉设计:丁蔚  /  展览设计: 董春欣  /  影片设计: 陈玉昊  蔡建军

主     办:上海美术学院

承     办: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  /  上海美术学院教学管理中心